怎理解"夫种、蠡无一罪,身死亡"是分承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2 07:56:17

这应该是关于越王勾践的吧。
由于引文太短,我姑且试一试。
“夫”字是发语词,不用翻译。种应该是指越王勾践的大夫文种,蠡应该是勾践的大臣范蠡。“亡”是逃走的意思,并非死亡。
这句话是说:大夫文种和范蠡没有任何罪,却遭遇被杀(指文种)或被迫逃亡(指范蠡)。
文种、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,重建越国后,范蠡认为勾践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,于是劝文种功成身退,但是文种不听劝告,最终得到“狡兔死良狗烹”的下场。至于范蠡,相传他和西施泛舟归隐了。
“死”指的是文种,“亡”指的是范蠡。按照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,应该说“夫种、蠡无一罪,(种)身死,(蠡)亡。”
分承也叫并提。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吧。
《水经注》卷三十四《江水》中有一句话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。不能理解为:除非正午夜半,不见太阳月亮。这不符合常理。“曦”承的是“亭午”(即正午);“月”承的是“夜分”。正确的理解应该是:除非正午,不见太阳;除非夜半,不见月亮。说明三峡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。
并提(分承)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行文简洁。当出现两个以上主语谓语或宾语,但是这些谓语宾语并不是主语所共有,而是分别有所指的时候,就是并提了。
希望我的解释你理解。如有不理解,发消息给我,再给你说说。